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財報資料可否作為股價評價模式?


財報資料是否可信?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投資的戰場上也是一樣,必須全方位的掌握最新、最即時、最有用的資訊,才能做出最好的決策。財報資料一向是投資人在做股價評比的依據,表現很好的財務報表,就如同一張考得很好的成績單,也可以由此看出該公司是否為一間體質優良、具有投資前景的公司。

然而,財報資料是否就完全等於公司的成績單呢?我認為答案否定的。就以成績單為例,雖然成績單寫著95分,卻並不代表這位學生具有95分的能力,而是說明著:『這位學生』在『這次考試』得到了『95分』。嚴格來講,這只是一個分數,學生之所以考這麼高分,可能是努力讀書而來、可能是本來就會這個科目、可能是運氣好猜中、也可能是作弊得來。

因此,財報資料不全然等於公司的能力。財報資料不完全可信,只能當做一個參考的依據。財報資料表現良好,不代表公司未來一定可以獲利,也不代表公司的體質真的有那麼優良。帳面上的數字不盡然可以相信,因為任何一家公司裡面一定會有所謂的“財務高手”,用盡各種方法讓公司看起來健康強壯,光鮮亮麗,實際上公司的體質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財報資料是否可以為客觀之評比?

每月公佈的財報資料,對於投資人而言,都已經是落後的資訊。公司內部的人員,尤其是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嗅到未來會如何變動了。這也就是老師所講的“散戶的悲哀”。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有三個:
Ø   資訊不對稱
例如投資者看到六月的財務報表,大股東可能在四、五月就知道了,甚至在三月要做某些決策時就已預想到未來的投資可能會有哪些變動了。
Ø   財富不對稱
大戶通常都有很多資金,一買就是幾百萬,可以承受大起大落,進而大賺;而散戶的資金不多,禁不起一次重傷害,往往股價一次大跌,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Ø   知識不對稱
散戶所取得的資訊,大多只能從報章雜誌、電視媒體、新聞、網路等,而有管道的人卻可以得到各種資訊,甚至公司內部的資訊也可以取得。


不同的學術理論之股價評價模式是否會造成不同的評比結果?

傳統學術理論之企業價值評估方法解答要求的落差可能很大,不同學術理論的股價評價模式,所造成的評比結果也不同。傳統學術理論多半是用數學的方式,以線性函數組合的方來找解。這種線性函數模型所找到的解,反而可能只是局部最佳解。因為『解答』與『環境』之間會是互相影響的,今天的最佳解,不見得適合明天。

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絕不能兵來將擋,水來也將擋,那後果就是將被大水淹死。單一目標最佳化已不能滿足社會實務需求,現在是個多元化的世界,金融投資操作交易型態也更加多樣化,獲利目標也必須更多樣化,因此才能得到一個邏輯對,答案也對的解答
  

以財報資料等基本面分析選擇投資標的,是否耐心等候即可獲利?

如上所述,財報資料是一種參考的依據,不能盡信,但也不能完全不看。若要以財報資料做為基本面分析選擇投資標的,就必須先有多元化、多面向、多資訊的分析,但如透過智慧型系統來解析金融商品的行為模式,進而預測行為。就好比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要用獨木舟對抗高科技的航空母艦,若是直接硬碰硬,絕對必死無疑;若能想好各種策略,擬定方針,做好萬全準備,小老鼠也是可以打敗大象的。

大部分的投資者都認為,只要長期持有,靜心等候,等到最後一定可以獲利。其實不然,並非所有股票都可以長期持有,而是要依照時空環境的不同、產業的循環等因素來考量。這也就是所謂的『見機行事』,要仔細去評估要用何種策略、在何種環境、做何動作、可能會產生何種獲利結果。


財報資料做股價分析是領先或落後?

單純只用財報資料來做股價分析,絕對會落後的。例如當一家公司獲利不如預期理想時,投資者等到財報資料公佈後,才來將手上的股票賣出,事實上都已經太慢了;相對的,若一家公司的獲利十分良好時,若待財報資料公佈,才進場買進股票,通常股價皆已是該股票的高點了。

因此,若想要成為領先者,就不能只單靠財報資料,而是要藉助資訊科技的能力,以及物理的特性,用更多元化、多面向、多資訊的方式來做投資決策,才能在這樣快速變動的投資環境中生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