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欣賞電影還是口試電影?

5.jpg 


前幾天看了艋舺,我對它的評價極高,

看到movie版上好壞評摻半,爬了一下那些"負雷"的文章,

發現那些人,根本不是去欣賞電影的,而是去口試電影的。

彷佛自己有多厲害一般,用神人般的"知識"和"常識"去評論電影,

然後仔細的挑出裡面不合理的部份、細細考究每一個對話、每一個場景…

挑出哪裡不合邏輯、哪裡沒交待出來、哪裡沒怎樣怎樣…

接著頭頭是道的、主觀的下一個評論:「導演要表達的就是怎樣怎樣而已~這沒什麼…」…

看了這些文章,不禁搖搖頭…

究竟大家是在欣賞電影的,還是來口試電影的?

================================

電影,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東西。

要把許多的意念、情感、思考、氛圍,在短短的時間內全部演出來,

每個導演說故事的方式不同,

有些可以很容易看懂,一下子就覺得振奮;

有些則不容易看懂,要細細體會、感覺,才能明瞭其中的意念、情感、思考、氛圍。

偏偏絕大多數的人,都只看得懂前者,喜歡那種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看懂的電影,

這也與我們成長、受教育的過程有關~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具體化”的東西,

譬如數學,我們小時候是先學”1個蘋果和1個蘋果,等於2個蘋果”,

然後長大一點,才學會”1+1=2”這個抽象算式;

譬如認知,我們小時候是先學會”小狗”、”小貓”、”小白兔”,

然後長大一點,才學會”動物”這個抽象化概念的集合名詞。

我們從小對於具體化的訓練很多,對於抽象化的訓練卻少之又少,

以致於大多數民眾對於”美”的東西,較難以體會與感覺…

似乎什麼事都想用知識、用科學去驗證,看哪邊不合理、看哪邊不合邏輯,

但是,生命本身就是一項不合理的奇蹟,它沒有邏輯可言,

宇宙萬物亦然,電影當然也是。

美的東西是淵遠流長,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細細品味,

而且重點是:每次品味的體會都不同。

就像在看抽象畫,今天看是這樣,明天看又變那樣。

美的東西不應該是淪為分析考究的標的,也無法用科學、常理、邏輯來驗證,

更遑論把它當成碩士論文一樣,邊戳眼鏡,邊拿著筆在那考察一字一句、一表一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