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工程師氣質

7.jpg 


進入職場以來,雖然和同事合作的還算融洽,但總覺得有那麼一點不習慣的感覺。

後來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同事們的「工程師氣質」太重了。

什麼是工程師氣質呢:

(1) 中英夾雜
每講三句話,就會夾雜著幾個英文的專有名詞。一句話中英文混雜著講,是常有的事。
像是:
你那個issue解了沒? code有commit了嗎? 那個function在call的時候會return什麼回來?


(2) 以問題為導向,而非以解決方案為導向
雖然說「面對問題,問題就解決一半」,但是有時候常問題很復雜的時候,試著從解決方案著手,反而會有意外的收獲。然而,工程師大多數都是以問題為導向,處處想以科學的角度來思考,以實驗的精神來驗證。往往花了大半的時間,只為了解出一個小bug的起因,然後拍手叫好,再用短短幾行程式來解決它。而這個解法跟它的起因,毫無關聯。


(3) 白紙上的黑點
或許是除錯(debug)習慣了,養成一種只注意缺失的習慣。在編程式的時候只看警告和錯誤,卻忽略了程式是否有用正確的思維寫;在解問題的時候只看被標示紅色(未修改)的,不去注意那些已經解過的問題,也不管是不是具參考價值;報告時也只說解了幾個錯誤問題,而不是說做了哪些正確的事;把程式上傳時,也只試試看是不是會有錯誤,而不去看哪邊有改得更好。
甚至於對待同事也是,每天過來講話,只是講:你哪裡沒有寫好、哪裡需要改,然後就走人。


(4) 有事不當面講
msn跟email是很方便的工具,尤其是要有附檔、存證、群組溝通的時候。但有時候明明兩三句話就可以清楚交待的事,偏偏要用msn傳,或用email寄。人講話本來就只能表達心裡想法的70~80%,若再透過MSN/eMail當媒界,再經由時間的遞減效果,當另一方收到的時候,只剩60~70%的原意,而且也不具時效性了。



(5) 很懂計算機原理
有時候提出了一個方案,同事想了想,就會說這個方案不好,因為記憶體會怎樣怎樣、這會多產生好幾個變數…之類的話,然後就依照他們的經驗,想出了一個對計算機結構最有利的方案,但是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去寫,也比原來的方案複雜。
這樣做也不是不好,只是花了那麼多時間和心力,去做和原本的方法一樣的事情,只為了換取少幾行程式、少幾個變數。在現在這種動不動就幾GB、幾TB的時代,這C/P值…值得探討…=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